《楞伽经》(二)07慧律法师

《楞伽经》(二)07
慧律法师主讲
[注释]
[「自心所摄离」:「摄」,即摄取,指能采集之心。「所摄」即所采集之业。「离」,是相离、分离、不和合、无之义。此谓,其实「自心」与其所「摄」取之业,实相分「离」、不和合,]实在是相离的,不和合,为什么不和合?诸位,能缘心,所缘境,都是空无自性,所有的业,也是和合而生,妄动、忘执,就是业,妄分别就是业,烦恼不断就是业,而这些本来就不存在,所以,不和合的意思就是空不来的空,能缘心,空无自性,所缘境,空无自性,空不来到空,能缘的心,心不可得,所缘境也不可得,所以叫做不和合,你什么时候开的虚空来到另外一个虚空,你什么时候看到,简单讲法不和合。[是故,心虽现有采集,而心中实无诸业,以诸业本空,]诸位,妄动则有业,妄现则有业,若无妄诸业本空。[唯心妄现故。因此,自心既离于所摄取之业,而心中无有所摄,便无能摄,故此句实即是言:自心实无能摄之性;因无能摄之性,方能离于所摄。]
[「所摄无所摄」:上一句言心实无能摄,此句再说连所摄之性亦无。因所摄者,与水之波浪一样,托缘妄现。故此句谓:心「所摄」取之业,实「无所摄」之性。]
[义贯]
[事实上所说的那些「业」本「悉」一「无」所「有」,是故「自心」与其「所摄」取采集之业,实相分「离」,不相和合,]为什么不相和合,因为,诸法体性本来就空,空的东西,硬要说有,那就是妄,所以说,有业,其实那是妄动,妄心停不下来,就有妄动、忘执、妄业。[因此所谓心「所摄」取之业,实「无所摄」之性,这正「与彼」海中所起之「波浪」相「同」,由境风吹拂而起,唯有妄相,实无自性。]这个空无自性,是整部大藏经,在座诸位,这有两个阶段,佛对二乘人讲,缘起、空无自性,佛对究竟大乘(义)讲:万法唯心现量,不谈境,境已经不可得,谈什么呢?万法都是唯心现量,所以,佛有分两大步骤,说: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我佛大沙门,常做如是说,是为了什么,是为了让一切众生了达,诸法缘起的东西,它空无自性,没有实在的相,都是因缘生的东西,都是假的东西,都叫你要离,那意思,见缘起,即见法,见到了缘起,就见到了佛所说的佛法,受用,让一切众生了解,所以,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我佛大沙门,常作如是说,是为什么要这样讲?就告诉只要缘起法,都空无自性,众生所看到的缘起的假相,众生谓有,而真实理地,却是没有,这个是第一个步骤。等到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,再讲般若智慧,最后再讲圆顿大教,即心就是佛,当下就是,因为诸法空无自性,既然诸法空无自性,就没有东西可以讨论,所以,无法唯心无境,因为境不可得,那么,就讨论这一颗心,讨论这一颗心有两种,一种是妄心,识心分别叫做妄心,一种是真心,因此啊,大乘教界里面,最后,缘起法不讨论,讨论什么,讨论你到底是识心,还是真心,那么,识心有相生、相住、相灭,再来就是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生灭有两种,相生、相住、相灭,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真如,唯一,真如没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所以为什么破除粗糙的,执着的生灭,还留着一个种子跟习气,种子跟习气就很难断了,这个就是微细的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这个很难的,所以很多人修行,修到一半,力不从心,他用体力要拼过那个业力,他根本没有办法,所以,很多人就不来听经,讲堂有一些年岁大一点的,啊,我不听经啊,我要拼啊,碰到师父就,我要拼生死啊,每次都是这样,跟我这样讲,然后就,你要从哪里拼起咧?是要从厨房,还是从地下室,你要从哪里拼起,还是从你的房间拼起,你说,我听看看啊,教义不懂,教理也不懂,心性也不明,你要从哪里拼起呢?拼不来啦,三个字,不要骗啊,我就不相信,你会有多行,答案就是这样子啦,所以,这个听经闻法,他才有一个正确的方向,喔,就是这样子,解就是行嘛,你今天来听经闻法,哪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,回去万缘放下,这个不是行,又是什么,听经闻法以后,烦恼少一点,这个不是,这个才是修行啊,你以为修行在佛前喔,不对,修行在日常生活,在行住坐卧啊,道在屎尿中啊,道在树上,道在山林中啊,森林中,道在高山处啊,道在水中游,何处不是道咧,因此要改变观念,修正自己的错误的观念。因此啊,记得,生命没有写好的剧本,要演什么角色,要用自己的智慧去选择,你今天,你就是自己心中所选择的一个佛道嘛,记得,自心所起的波浪,不是靠别人可以平静的,one
上一堂课呢,讲到最后一句话,说:修行不能单靠体力,我们无量亿劫来的这个业力,非常的强大啊,所以,我们修行要靠智慧力,智慧的力量,来打破这个无明的业力,才有办法。所以,我们如果一直靠体力,因为业力,它是无量亿劫以来的累积总和,那么我们,体力呢!只是今生今世而已喔,是今生今世而已,所以修行,绝对不能靠体力,没有体力,当然不行啦,意思就是:不能只有在肉体上用功的意思,真正修行人要懂得如何运用智慧来打破这个无明,这个才是真正修行人。因此啊,在座诸位喔,我来举一个例子,譬如说:这个人很用功,拜佛、念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...拜佛、念佛,喔,看起来很精进,这个人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功,可是,他懂得心法,碰到什么事情啊,左边这个人暴跳如雷,一下子,只是小事而已,也不关他的事,他就一直牢骚、抱怨、不满,然后,虽然他也精进在用功念佛,可是这个人,右边这个,我这右边这个人,他只写一张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他都不必用功喔,他就抓到修行三藏十二部经典,修行的重点,他就抓到重点,他会修行啊,而别人为了一件事情,喔时空不一样,讨论某一个人,他们大家讨论,对他不满,可是这个人,笑一笑,与他的生死没有任何关系,如如不动,不去于相。所以啊,业力,它是无量亿劫来的,而体力是今生今世,所以,你真正的只是靠肉体啊,要去拼过那个业力,是没有办法的,那业力来,太强了,习气啊,种子也太强了,为什么老修行的脾气大呢,有的人修行,修行了十年,二十年,他那种顽固、顽强,从他内心深处,就可以看得出来,要改掉那个习惯、习气,叫他不要那个样子,我就偏偏要这样,你要安怎(台语:怎样),不能怎样啊,安怎,就是怎样,接下来啊,这是一个再一次的近代,修行要靠智慧力。
[诠论]
[此四句偈魏译作:「彼业悉皆无,自心离可取,可取及能取,与彼波浪同。」]说那个业,本来就空无自性,悉皆无,为什么悉皆无?无,就是空无自性,自心离可取,你只要放下、放下,自心离可取,只要那个内心,离开那个所执着的对象,所执着的对象本来不存在,那自心就是平静了,所以,修学佛道,那就看什么,看你的内心能够得到几分的宁静,所以宁静来自一颗智慧的心,莫向外求,就是这个道理。说:自心离可取,可取,以及能取,都不可得,与彼波浪同,跟波浪的比喻是相同的。[唐译作:「而彼本无起,自心所取离,]取、离,就是亦离,自心所执着的观念,亦离,[能取及所取,与彼波浪同。」]能取以及所取,两个都空无自性,跟波浪的比喻是一样的。[可作参考。]
[经文]
【受用建立身,是众生现识,于彼现诸业,譬如水波浪。】
受用,就是依报,那么,身呢,是正报,这一句啊,把它颠倒过来,会比较正确,就是建立受用身,建立了依报以及正报,这样你就很清楚,建立了正报与依报,这是一切众生所执着的东西。是众生现识,统统是众生,自心所显现的本识之相,喔,这句太重要了,太~太重要了,这意思就是:你现在看到我相,其实就是你的本心之相,你看到了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也是你的本心之真相,你看到了山河大地,也是本心之相,就是你的本心啊,你看到了鸟、兽、虫、鱼,还是你的本心之相,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仍然是本心之相,为什么?本心之真相,就是空无自性,统统都是空,这个就是,一心真如之相,诸法并无增减,是众生现识,是众生自心显现本识之相,喔,这句话,可就非常重要了,意思是,没有外境,你今天看到了自相、共相,共业所感的共相,我们所讲的人生跟宇宙,其实就是你那颗清净心所显的相,统统是真相,你只要无所住,无念、无住、无相,那么,你就找到生命的真正的本质。这两句加起来的意思是说,当我们建立了依报与正报,这是受用,就是依报,建立,当我们建立了正报与依报,这是一般众生所共同能够感受得到的自相,还有共相,也就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山河大地相,统统存在,这些相,其实,都是众生自己心中所显现本识之相,简单讲,就是真相,由于我们不了解,把这个内四大、外四大,切割开来,因此,变成一个我相的我,死了,老死一直执着,一直到死亡,做鬼,仍然是执着,是众生之心显现的本识之相。于彼现诸业,彼,就是指本识,意思就是:本识所显现的,诸业就是依、正二报之业,于彼本识所显现的依、正二报之业,也是空无自性,也无可能取,也无有能取跟所取,只是众生妄动,简单讲,就是把所有的正、依二报,山河大地碎为微尘,如是,你就很清楚,微尘达到了极致,统统是空无自性,意思就是,这里的意思就是,你今天所有的正报,还有所有的依报,这个都是颗粒微尘所共,暂时,短暂的存在,凑合的,它是空无自性的,并无实体可得,所有,叫做以彼本识所现的依、正二报的二业,也都是空无自性,也无自性可得。就像譬如依水起的波浪一样,水与波,非一非异啊。我们这个宇宙也是这样,由这个活动的行星,或者是所谓的恒星啊,哎呀,星星爆炸,就变成了宇宙的一个尘,那么,宇宙的尘,慢慢...慢慢地冷却,其实本来是光啊,能量而已,Energy而已,其实这个宇宙当中,存在的,只是一种能量而已,而这个能量冷却了,就变成种种的物质,这个物质在高速的行驶状态,仍然会化作光,所以,究竟义来讲的话,我们所谓的质能互变,所以,生命他就是一种能量跟物质的一种转换,而我们把它建立了正报、依报,好像有那么一回事情,我们之所以不能提升,是因为扭曲了人生跟宇宙的真相,我们看到的就是假相,假相,就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那么,人生宇宙万法,根、尘、识,所建立的万法,这些相,可是,这些相,如果把它融为一个体性,全部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,同时体性不可得,没有这个东西,就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,为什么一直无,就是没有这种事情啰,就是无啰,啊,那么就找到了生命的依归,喔,原来修学佛道,就是莫让妄心、妄识、妄境,迷惑了我们这一颗真心。
[注释]
[「受用建立身」:「受用」,为依报,因器世间的一切,为众生之业感所现,]所现就是缘起,业感所现的缘起法,那么,这个缘起法有五种,从小乘讲到究竟的大乘啊,我简单把它讲一下,一、叫做业感缘起。第二,叫做阿赖耶缘起,业感缘起呢,就建立在业力会感得将来的正、依二报,叫做业感缘起,就是你造善,有善的环境,还有色身,你造恶,将来有坏的色身,还有不好的环境,业感缘起,第二叫做阿赖耶缘起,那么,阿赖耶缘起,就是所谓的种子,阿赖耶,分:善的种子,恶的种子,那么这个阿赖耶,就是我们所讲的第八意识了,唯识学讲的,就是这个阿赖耶,染净和合,叫做阿赖耶缘起。第三个呢,讨论叫做如来藏缘起,就是万法都是如来藏,如来藏不离缘起。一个叫做圆顿大教,叫做真如缘起,所有的缘起,其实都是不可得,都是真如,叫做真如缘起。最后一个呢,扩大到整个宇宙,叫做法界缘起,法界缘起就是华严经所讲的。所以,业感缘起呢,就是阿含经所讲的,阿含的思想,阿赖耶缘起就是大乘的唯识所讲的,如来藏缘起就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楞严经所讲的,那么,真如缘起呢,讲到圆顿教,万法都是真如,那么法界缘起呢,又扩大到整个宇宙。所以叫做:一、业感缘起,讲求业力。二、阿赖耶缘起,讲求染净,真妄和合。第三,如来藏缘起,所有的缘起,都是如来藏。第四个,叫做真如,就是圆顿啊,当下。最后一个,扩展到整个宇宙的缘起就叫做法界缘起。说:业感缘起;阿赖耶缘起;如来藏缘起;真如缘起;法界缘起。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啊,只能提到一点,不要做一个佛弟子,人家问他说:缘起法有几种,嗯,缘起法,就是一种啊,就是缘起啊,啊,不、不、不,大、小乘讲的缘起,范围有深、有浅的。为众生业感所现,[为众生所受用,故称依报为受用。「身」,为正报。此句为倒装句,应为:「建立受用身」。此句须与下句合解。]
[「是众生现识」:「现」,为显现。「识」,为本识。此句与上句合言为:建立、成就众生之依报与正报者,为众生本识之所现。]本识所现就是万法唯心所造,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,就是这一句,众生本识之所现。你用妄心,那么,就无明造作,人生宇宙好像是有,如果你是真心,没有人生,没有宇宙,唯是一心,唯是真如。所以,万法唯心所造,那到底用妄心咧,还是用真心,所以,万法唯心所造,通常是指无明的妄心,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,喔,佛发现了人生宇宙的道理,原来万法都是本识所显现的。[此句唐译作:「众生识所现。」]
[「于彼现诸业」:]万法,都是众生的识所显现出来的,虽有能所,其实重点在于,妄识,于彼现诸业。[「彼」,指本识。「诸业」,指依、正等业。盖依正皆为众生之业报,是故此处称之为诸业。]诸位,在众生的角度来讲,才有所谓的业,在佛菩萨来讲,不讲业,讲愿,喔,这个很重要的,众生是随业而来,佛菩萨示现,是随愿而示现,这个就差这个,这个差别在这个地方,众生是业力而来的,佛菩萨是随愿,愿力而示现的。
[义贯]
[「建立」为众生所「受用」之依报,及正报之「身」者,皆「是众生」自心本「识」所「现」之相,本无自体,]本无自体,角度空无自性,[是故,「于彼」本识上所「现」之依正「诸业」,亦无自体可得,]今天我们现在就看到,你今天看到那一个人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,你说,这个人啊,你很执着,执着,它只是一个名字啊,再过没多久,那个人死了,但有名字,都无实义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,亦无自体可得。[「譬如」依「水」而起之「波浪」,水与波,非一非异。]
[经文]
【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:大海波浪性,鼓跃可分别;藏与业如是,何故不觉知?】
哎呀,这个讲得太好了。尔时大慧菩萨又这么说了,用偈诵来说,说:大海中所起的这个波浪,这个性质啊,是依水而鼓动前进,可分别,是一般人用肉眼就看得很清楚了。鼓跃可分别,就是依水鼓跃前进,一般人用肉眼就看得很清楚,分别,就是分别看得,见之,后面补两个字,看得很清楚,就是,分别见之,说:依水鼓动前进,一般人用肉眼就分别,可以看得很清楚。但是呢,底下就但了,但是,这个第八意识的藏识与前七识的业识,诸位,前七识在造业,叫做业识,因为它能所不断,所以称为业识,储存在第八意识,所以这个藏识就是含藏种种的业识,知道吗?藏识就是含藏种种业所造的叫做业识,所以第八藏识与前七的业识,也如是的分明,意思就是:有修证的大菩萨,都能理解跟体会,以何缘故呢?凡夫,补上两个字,为什么凡夫可以看到大海的波浪往前、前进,一般人用肉眼可以看得到,可是,凡夫咧,却不能觉知内心的大海,内心的藏识的大海跟波涛汹涌的大浪,它的关系呢?可以看到海水跟海浪的关系,却看不到内心的藏识的大海跟波涛汹涌的识浪,我们的内心里面完全失去掌控,而且不能觉知,意思就是:心的业,却毫不能觉知,以何缘故,补上:凡夫,那就看得清楚了,以何缘故,凡夫不能觉知内心的海与波浪,波涛汹涌的大浪,它们的关系呢?大海水跟大浪,我们很容易用肉眼就观察得到,而第八意识跟前七识的业识,为什么?是什么缘故呢?而没有办法觉知内心的藏识的大海,与波涛汹涌的关系,与波涛汹涌的大浪,它的关系呢?为什么心的业,却毫不觉知呢?说:何故不觉知,以何缘故凡夫不能觉知。
整句的意思就是说:大海中之波浪之性质,是依水鼓跃前进,一般人用眼睛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的,分别见之,但是第八意识的藏识与前七的业识,也是这么的分明,大菩萨都能理解跟体悟,何以故?凡夫不能觉知内心,这个藏识的大海与波浪大海的关系你?
[注释]
[「鼓跃」:鼓动跃进。]
[「藏与业如是」:「藏」,为第八识。「业」,为转识,前七识;因为是第八识之业用,故称前七识为「业」。「如是」,是指第八识与前七识之间的关系,亦与水与波之间的关系一样。]诸位喔,在唯识学更深一层,这里还是要附带,这一句对法师影响,很重要的,如果你在弘法,这一句不懂,是不行的。八个识都有执着跟分别,而且生灭转动,八个识都有,那为什么分前五识、第六意识、第七意识、第八意识呢?为什么?这句话,可就是非常的重点了,这是因为依功能才这样分,眼识,眼识有执着,眼识也有分别,也能够造境啊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识,统统有执着、分别,粗糙跟微细而已,但是,唯识学讲的,为了更清楚地厘清,八个识的相的功能,因此依功能来分开来,才有办法讲说、讲解,前五识,因为对境,第六意识,依分别的功能,第七意识,依我、法二执,执着的功能,第八意识,有仓库的功能,这样来讲,这样来解说,才有一个完整的概念,要不然,每一识都可以执着,每一识都可以分别,每一识都会颠倒,每一识都是生灭,都空无自性,那怎么讲说呢?没有办法讲说,所以,第八意识跟前七识,是非一,也是非异,说它同,也不对,说它异,还是不对。
[义贯]
[「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」:「大海」中之「波浪」的「性」质,是依水而「鼓跃」前进,此则人人「可」以肉眼「分别」见之。第八「藏」识「与」前七「业」识之间的关系,亦是「如是」分明,]大菩萨都可以理解跟体悟,[以「何」缘「故」,凡夫于海之波涛可分明见之,而于心业却毫「不」能「觉知」?]
底下,世尊就一针见血地回答,哎呀,这个一语就道破所有的问题。
[经文]
【尔时世尊以偈答曰:凡夫无智慧,藏识如巨海,业相犹波浪,依彼譬类通。】
这凡夫,重点,两种,不懂得真理,内心也没智慧,这一句话就讲到重点了。所以,刚刚我们上一堂课讲的,生命没有写好的剧本啰,你应当用智慧抉择,你到底要演哪一种角色啊,凡夫无智慧,就扮演愚痴的角色了,佛菩萨有智慧,就扮演智慧的领导者了。说:藏识就如同巨海,藏识如巨海,这一句话很容易了解。而业相,就是业识之相呢,就像大海所起的波浪啰,业识之相,就像大海所起之波浪,简单讲,为什么业识之相呢,就是我们所执取的能所叫做业识之相。依彼譬类通,彼,是指海水与海浪的关系,藏识与业识,也是这样子的,依彼海水跟海浪的比喻。通,就是令凡夫通晓,并不是说,无形的心业,真的就像有形的海浪啊,一个是肉眼就可以看得更清楚的海浪,乃是用来比喻,让你理解内心深处不可见的心、业识,意思就是:无相的心业,唯有智眼,方能见之,这一句话的重点在讲什么,意思就是:凡夫可以看得到海浪跟大海的关系,但是呢,无明的这个,心的业呢,唯有智慧的人,才有办法照见。
那么,整句把它贯穿起来的意思是说:凡夫没有智慧,藏识就像大海一般,而这个业识所现的相就像大海所起的波浪。诸位,波浪,用现在来讲,叫做烦恼,用现在来讲,叫做情绪起伏太大,用现在的语言来讲,叫做失控,内心的妄想,颠倒,没有办法斩断,绵绵不绝。那么,依彼海水与海浪来譬类,来通,令凡夫通晓,并不是说无形的心业,真的就像有形的海浪,因为它看不到,所以,无相这个心业,只有智慧的人,能够照见,观察。
[注释]
[「依彼譬类通」:「彼」是指海水与波浪,及藏识与业识二者。「譬」,为譬喻。「类」,是类比。「通」,是令彼凡夫因而通晓。]
[义贯]
[「尔时世尊以偈答曰」:因为「凡夫无智慧」,所以不能明见觉知藏识心与诸业识。第八「藏识如巨海」之深广、常住,前七转识「业相」则「犹」如巨海中之「波浪」,依境风而乍现,然而这只是「依彼」二者之性相相近,而作的「譬」喻、「类」比,欲令彼凡夫因而「通」解晓了,并非无形的心业真的如有形之海浪,可以肉眼见之;无相之心业唯有智眼方能得见。]为什么学佛这么困难,为什么?因为学佛指不出任何一种相,心法,它除了证悟,有办法断烦恼,心,又不是长短方圆,不是长的,心是什么,心不是长的,不是短的,不是方的,又不是圆的,心也没有颜色,也不是青黄赤白,青色、黄色、赤色、白色,心,也没有大,也没小,也没尺寸,那你怎么去体悟咧,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,说似一物即不中,说它到底什么东西,它也不是东西,那到底怎么办呢?所以,它有困难度。因此有形相的东西,这个容易啊,为什么?读书这个简单喔,这个是墙壁啊,这个是灯光啊,这是文殊讲堂啊,这是麦克风啊,这个一看就知道了。第八意识,第八意识在哪里呢?第七意识,第七意识在哪里呢?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在哪里呢?前五识,前五识,你手能抓得到吗?能触摸得到吗?没办法,它的难,就是难在这个地方,为什么?佛法无人解,虽慧不能了,佛法,没有证悟的人,开悟的圣人,像佛这样子的帮我们解说,虽慧不能了,就算你有一点世间的这些所谓的小聪明啊,是没办法理解的,不是靠世间的聪明有办法理解这种超越的思想的,没有办法的,简单讲:读书是读不来的,你怎么读,因为不在经典里面啊,你读书,可以读到哈佛大学,世界一流大学,你读书,可以读到台大,或者是北大,你可以的,东京帝国大学,可以的,喔,读书、读书...研读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,看完了,佛法不在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,佛法在哪里?佛法在这里,在心,它不是语言,它不是文字,语言、文字,它是一种工具,啊,这个就难了,喔,拿到博士学位,戴一个帽子啊,照几张相啊,喔,那就是Doctor了。佛法,没有次第,佛法,没有阶位,佛法,不是靠学历的,它靠宿善根的,喔,这个就难了,看不到,莫不着,除了去体会以外,没办法,没办法的。
[经文]
【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:日出光等照,下中上众生。如来照世间,为愚说真实,已分部诸法,何故不说实?】
解释一下: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,他又说了,说:日出之后呢,太阳出来以后呢,怎么样?这个光是平等照耀一切众生的,所以你学佛,第一个下手处,记得,无有分别心,无有分别心,就是等同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真如心,真如,是心性,那真如心性,就是无有分别。所以,我们学佛的人,学佛的人,不管他是有钱人,不管是没有钱的人,或者他貌相长得需要有待改善的,有的长得很好看的,绝世的美女,一样,或者是老阿公,老太婆,没关系,佛性都是平等的,用这一颗平等的心,来照耀一切众生,让一切众生,在你的身旁,都感受到哪一颗佛的温暖,慈悲的照耀,绝对是用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人,只是因为方式不同,那如果对一个愚痴的人,你说,我对这个人用这种方式,对这个人,不一定用这方式,有办法啊,譬如说:有一个精神有出状况的,有一天啊,天气很冷了,他来,来的时候,刚好寒流,我在吃早餐的时候,吃那个豆浆馒头烧饼油条,吃不完,我想,哎呀,这个人那么冷,冷到这样子,还没吃完,那一半,啊,那就你吃吧,哇!从此以后,那没完没了,整天要找我了,半夜来按电铃,后来,才知道,啊,精神出状况,我们也很难过,精神出状况,我们也没办法啊,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,就有演若达多,不是菩提达多,搞清楚,就像有一个在家居士讲,哎呀,师父,我最近嗔恨心啊,很糟糕,脾气很大,我是不是已经证了阿罗汉了,我说:喔,不是,嗔恨心很重,叫做阿修罗,断烦恼,叫做阿罗汉,这名相搞错了,这名相就搞错了啊,所以,有时候用这个慈悲心、平等心,还要看对象,他正不正常啊。接下来,说:下,就是下愚,中,就是平等的,中庸,上,就是上智,这三等的众生,下愚、中庸、平平的人啊,下愚,就是笨啰,中庸,就是一般人,就是中庸啰,上智,就是根器比较利的人,平等,就是心性平等,可是所受的业报不一样,有下愚、中庸、有上智,这三等众生。但是,如来的智慧之光,照耀一切世间,为愚夫说真实,真实就是究竟,简单讲:就是讲到法身究竟的境界,所以,师父告诉大家,在目前来讲的话,楞严经跟楞伽经,差不多是最难解开的,因为它这个译本太艰涩了,字太少了,目前来讲,很少人把它完成,说:楞严或者楞伽把它完成,目前我看到的佛教的电视上的节目,还是很少人讲,那师父希望是把它完成。接下来,已分部诸法,而佛呢,早就分部于诸部当中,分部就是分别于诸部当中,诸法,就是已经开演了诸识之妄的权法了,而佛早已在别的诸部的经典当中,也开演了诸法,就是诸识之妄的权巧方便。何故就是为什么不对愚痴的人,这些下根器的,愚痴的人而说,怎么样?阿赖耶的真实究竟之法,阿赖耶的真实究竟之法,让一切众生了妄即真,凡夫当下就是法身,凡夫身就是法身,为什么不这样讲?
整句把它贯穿起来一下:说: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,说:日光出来以后咧,就平等照耀一切有情的众生,用无分别的执着,无执着的心照耀。无论是下愚、无论是中庸,上智等,三种根器的众生,都是平等的照耀,如来的智慧之光,用平等心照射,照耀一切世间,同时也为愚夫说真实究竟法身的境界。而佛也早已经在其他的诸部当中,开演诸识之妄的权法。为什么?不对愚痴人直接说阿赖耶,直接就说,法身的境界,究竟的境界,究竟之法,叫做阿赖耶的真实,让众生也了妄即真。
[注释]
[「日出光等照」:「光」,是阳光。「等照」,平等照射一切众生,不分等级高下。]
[「下中上众生」:为上智、中庸、下愚三等众生。]
[「为愚说真实」:「愚」,为愚夫。「真实」,为究竟,即法身之境界。义谓:亦应为愚者开演究竟之法身境界,令其开悟。]
[「已分部诸法」:义谓:佛已分别于诸部中,开演诸识之妄的权法。]
[「何故不说实」:何故至今仍不对愚者亦演示赖耶之真的究竟实法?]
[义贯]
[「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道」:「日出」之后,其「光」平「等照」射「下中上」一切「众生」,无有分别;「如来」之智光「照」射一切「世间」亦如是。因此,如来亦应「为愚」痴凡夫演「说」究竟「真实」之法身境界,令其开悟。而且,佛既早「已分」别于诸「部」中开演种种「诸」识之妄的权「法」,]权巧方便之法,[「何故」至今仍「不」对愚者亦演「说」究竟真「实」之法,以令其了妄即真?]诸位,那个即,什么意思?即就是回归当下,万法虽是妄,但是,回归当下,悟了,万法都是真,说: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,为什么?了妄即真,当下,回归当下。
[经文]
【尔时世尊以偈答曰:若说真实者,彼心无真实。】
真是一针见血,佛为什么不讲真实呢?因为众生心中没有真实性,没有不生不灭的本性,讲了,等同白讲,因为他体会不出来,简单讲:说这个真实法,你必须对机,成熟,根器成熟的这是讲,要根器不够成熟的,妄想这么多的,这个真实究竟义的法身,不生不灭的究竟义,是没办法理解跟体会的,而且会造成误会,意思就是:说法不对机啊,皆是闲言语。另外一个角度说,用生灭心的凡夫,是不够资格听不生不灭的究竟真实法,因为他听了法以后,会继续分别,继续推测,体会不出来,等于多余的啦,浪费时间。若说真实者,好,如果佛啊,讲到了究竟法身之法,法身的境界。彼,是指彼愚钝的众生,心,是指心中,全部都是妄心,妄识之相,都是生生灭灭,心,灭灭生生,全部都是没有真实的理还有真实的智,因为完全没有真实的理,真实的智,意思就是:用生灭心的凡夫,就算听经闻法,也没办法契入佛的不生不灭的真如究竟之法身,完全没有办法,不是佛不讲,讲了,等于没有讲,而且会造成彼此之间的误会。所以,佛咧,不浪费他的时候跟生命,因此,在经典里面记载,记载有二段:第一段的记载就是说,佛晚上休息的时候,佛证得金刚不坏的智慧,他其实他不需要这个,示现来,依照众生起居作息,行住坐卧,来调伏众生,到晚上的时候,佛就观察,我明天~在经典里面这样记载,我明天要往东边走,或者是西边、南边、北边,我明天要往哪边走,会碰到什么人,他的根器,度他的因缘成熟了没有,佛用智慧观照,明天会发生的事情,看那个人众生,该度的因缘已经具足了,就前往。后来,有一段啊,佛度了一段日子以后呢,有一段相当的时间不说法,徒弟就一直催促世尊,说:世尊,世尊,为我们说法,为我们说法,大家等得不耐烦了,世尊就跟他回答,我自知说法时节,莫催促,意思是说,你不用一直催促我啦,我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讲经,什么时候该说法,因缘不具足,没有用的,那师父为什么要讲这一些,为什么?因为我们不是对机喔,我们最重要就是,给你机会啰,可是师父的意思就是说,你来听,不一定听得懂,但是,我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啊,我也不晓得,你是哪一种机啊,我也不晓得你是上根器的,中根器的,或者下根器的,我也不知道啊,你愿意选择来了,表示我们有缘,那你听不懂,作未来的因,就是该度的已度,未度的我已经作得度的因缘,吾生已尽,梵行已立,不受后有,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就是这样讲。所以,说:哎呀,师父啊,你讲这个会不会太深了,没办法啊,老师啊,总有一个退休的日子嘛,我从年轻大一接触到佛法,到现在,大一,也不过二十岁的小毛驴啊,二十到现在,六十了,如果以当老师来讲的话,也是讲三十多~年了,三十几年,也要退休了,要不然的话,这个时间,有的人早就退休了,可是我一样肩负重任,要扛起这个责任啊,没有能力的,那就没话说,你有这个能力的,那你为什么不把带动整个佛教的素质跟水平呢,还有度尽这个有缘的众生呢,所以,师父,很乐意地为大家说法,虽然说退休,其实也没有,我的业很重啦,也就是说,如果我讲完了楞伽经,我们稍微休息一下,一阵子啦。
尔时世尊以偈答曰:若说真实者,彼心无真实。再把它解释一下:说:如果要直接讲到究竟法身的境界呢,真实的境界,因为彼愚钝,愚痴的众生,心中都是妄心,妄识之相,都是生生灭灭,执着不停,所以因为他本身心中没有真实的智慧,和真实的真理,用生灭心的凡夫,就算听经闻法,也无法契入佛不生不灭真如的究竟之法,所以,佛不说。
[注释]
[「真实」:即真实之理。]
[「彼心无真实」:「彼」,指愚钝众生。以愚劣众生,惑业障重,心中全是虚妄之相,毫无真实之理与智,故说:「彼心无真实」。]

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,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--闻思修,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