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世界病了,我们该怎么办?

这个世界病了,我们不知道该往哪里去?
一年多了,新冠疫情的传播与防控还在继续,人类在与病毒的对抗中感受到疫情这个人类“共业”的可怕。世事祸福,总在于人之所为。当身体有病了,我们会刻不容缓,要看病、养病。同样这世界病了,也要问诊,也需要救治。这一年来,我们的政府为了百姓的健康,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,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防控疫情工作中来。尽管疫情有起伏,但大家有信心。然而世界各地的防控疫情的现状并不乐观,苦的,是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。病毒的传播不分国界,疫情的防控显然是长期的,所以也就需要全人类的合作与相助。
瘟疫病毒的大流行,其实也在昭示人类的生活出了问题。这问题不仅仅是身体的,也是品行的。司空见惯的拜金主义、自私狭隘的妄自尊大与穷奢极欲的生活追求、对自然环境的无情破坏,无疑都在损减人类的福报。不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,三观颠倒,心灵物化,世人共同造作的这些恶业,未来必有相应的恶果,人类应该反思。
依佛法而言,人一生祸福浮沉,终究为自己的业力所牵。《太上感应篇》也讲: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”佛法不是宿命论,一生祸福,还是要以个人的善恶 行为来主导。有福的人不惜福,胡作非为,便会转福为祸;反之,若是恶业在身,困苦不堪,但能努力为善,也可转祸为福。这一切,全在人心一念。所以,古人讲:“为善虽无福至,祸其远矣;为恶虽无祸至,福其远矣。”
国人有“五福临门”之说,所谓五福:寿、富、康宁、修好德、考终命。若能长寿、富有、健康平安、积德行善乃至既寿且富,寿终正寝,这便是有福的气象。同样古人也有“祸福相倚”之说,明朝大儒焦澹园讲:“人生衣食财禄,皆有定数,当留有余不尽之意。故节约不贪,则可延寿;奢侈过求,受尽则终;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。”这些年来,纵观世间众生相,凡奢靡放逸,作恶挥霍之人,能福寿双全的,极为罕见。为什么?把福享尽透支了。此中善恶因果,可以说是丝毫不爽。但悲哀的是,几千年来“富贵生奢侈,奢侈生贫贱,贫贱生勤俭,勤俭生富贵,富贵生贫贱……”的怪圈周而复始,循环无已。惜福的必受福,不惜福的必受祸,这是因果的必然。
我们常会在寺院里看到类似的楹联“一茶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一丝一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这都是在提醒我们要惜福。弘一大师曾说:“就是我们纵有福气,也要加以爱惜,切不可把它浪费。诸位要晓得:末法时代,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!若不爱惜,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,就要受莫大的痛苦。古人所说‘乐极生悲’,就是这意思啊!”这些话,今天读来仍然觉得令人警醒。
大师说他小时候,他的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挂在大厅的抱柱上,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,上联是“惜食,惜衣,非为惜财缘惜福”。他的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,等到他念熟了,凡是临到穿衣吃饭,他都十分注意,就是一粒米饭,也不敢随意糟掉;而且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穿衣服也要时时小心,不可损坏或污染。他的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,损失福报以至短命而死,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。弘一大师五岁的时候,父亲就过世了!七岁练习写字,拿整张的纸瞎写,一点不知爱惜,他母亲看到,就正颜厉色地说:“孩子!你要知道呀!你父亲在世时,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,就连寸把长的纸条,也不肯随便丢掉哩!”他明白母亲这是要他惜福啊!所以弘一大师说:“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,也只好享受三分,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享受;诸位或者能发大心,愿以我的福气,布施一切众生,共同享受,那更好了。”
确实,福就好比我们银行卡的存款,省着使用,细水长流,可长保有余福;若是不加节制,肆意挥霍就会亏空。不但消耗福报,更造下恶业,还要承受恶果。所以,古人说:“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,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,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,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。凡一切幸福之事,均过去方知。”如今疫情当前,我们方知健康的可贵、父母家人的可贵、自由的可贵、国泰民安的可贵。
那么后知后觉的现在,面对这个病了的世界,我们还能做什么?
我觉得,还是要从我做起,从心做起。务必要珍惜眼前的生活、防疫从自己做起。我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没有哪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。每个人都要配合政府做好个人的、家庭的,乃至单位的、社会的疫情防控。如果人人心怀慈悲善意,照顾到彼此的健康与安乐,病毒自然就无机可乘,当下娑婆就会变成乐土。
这一年来疫情的传播,也是一种因果的显现,无疑也是在善意提醒我们人类,应该修正我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了。如果我们的生活多一点慈悲,少一些仇恨;多一点善良,少一点邪恶;多一点包容,少一点狭隘;多一点俭朴,少一点奢靡;多一点惜福培福,少一点作孽损福。那么我们就可以齐心协力,平安度过难关。
愿天下有福的人们都能发心,将福气布施给天下的众生,一起受用,那该多好啊!其实,人心治愈了,这个病了的世界,自然也便有救了。

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,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--闻思修,阿弥陀佛!